《农村留守少年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方案
墩头镇仇湖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时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是各方各面的。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是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而绝大多数的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叔、伯、姨等,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留守少年”。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留守少年”已占到了相当比重,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本学期初,我们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父母均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占总数的14.8%,平均每班8.14人,而单亲在外地打工的占68%,平均每班37.4人,至于父母早出晚归到附近城镇打工的则更多。教师们对这一群体的普遍评价是:学习习惯养成较差,常违反纪律,常常成了各班里的问题生。而除了在学习和行为表现上的问题外,这些孩子在心理发育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1)留守少年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留守少年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少年;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少年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我们对上学期全校各班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时发现,每班倒数十名内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 (2)留守少年的行为习惯较差。从调查中得知,留守少年的行为问题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教师们反映,留守少年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电视、网吧、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它同学。 (3)留守少年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少年大多年龄在12—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或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某报报道一个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少年在受到挫折时,有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留守少年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可能影响到一批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将产生不良后果。我们选取“农村留守少年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这个课题来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针对农村留守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方法,或是应对农村留守少年身上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本课题是每个农村教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应该说每个教师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研究,但处于自发的、原始的、零散的阶段。制定本研究方案拟在专家指导下,将对留守少年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形成一定的体系,探索出一些适合农村初中教学实际关于留守少年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二、内容 A、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是我校的初一、初二、初三的“留守少年”。 2、被课题研究的内容是“留守少年”的学习、性格、情感、习惯、价值取向、安全状况呈现的异常现象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B、本课题拟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留守少年学习状况及其对策 2、留守少年性格养成状况及其对策 3、留守少年情感状况及其对策 4、留守少年行为习惯状况及其对策 5、留守少年价值取向状况及其对策 6、留守少年安全状况及其对策 C、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调查分析找出“留守少年”当前各方面呈现的主要特点。 2、通过调查研究查找“留守少年”各方面变化的原因及症结所在。 3、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探索对“留守少年”的教育切入点。 D、研究过程(1)“留守少年”在初一、初二、初三各个阶段的行为及心理表现,各类现象的归类、所占相关人数及百分比。(2)“留守学生”各种表现的根源调查。(3)通过交谈、问卷等各种方式接触被调查对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和疏导方法。(4)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预测学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法. E、研究方法 将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个案交流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多种教育科研方法. F、课题研究的原则 原则是进行课题研究的行动纲领,紧紧依靠这些原则,将有利于我们进行科学、有序的课题研究的研究。 1、发展性原则。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求得学生的很好发展。必须有科学性的综合考虑。同时教师必须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在了解、认识自我的同时,不断地分析对照同龄儿童,找出自己在各方面发展方面的差距,同时制订发展自我的目标。 2、理解性原则。课题研究离不开师生双方的真诚的合作,而尊重理解是合作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真诚并竭尽全力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理解老师、理解课题研究的目的,从而自觉地配合,接受帮助和指导。 3、自主性原则。课题研究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合作,但更需要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学生是课题研究的客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是自身各方面发展内化和行为外化的原动力。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达到自我完善。 4、针对性原则。课题研究不仅仅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差异,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现实表现和成长的背景,从而达到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材施教。 5、保密性原则。课题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的矫正时,常需涉及学生的心理隐私,触及心灵深处的东西,学生对此十分敏感、多虑,因此,必须具有很强的保密性。
三、价值 1、本课题拟在专家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留守少年这一特殊教育群体的教育方法。 2、为今后关心农村留守少年的教育、生活提供有关的实验数据、资料。 3、 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免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研究基础本题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主要成员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有县学科带头人一名,县骨干教师多人,且在省、市报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教学经验总结,课题组成员年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撰写与教学相关的专著10余本,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本课题是我校第一次申报科研课题,学校从校长到普通员工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学校对这项课题的研究给于充分的支持。
五、研究人员及分工总课题姓名职称学历职务分工曹晓明中学高级教师本科校长课题负责人吉玉平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副校长日常联系人杨顺根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导副主任日常联系人余中华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班主任日常联系人 子课题1:留守少年学习状况及其对策姓名职称学历职务分工吴瑞根中学二级教师大专年级组长子课题1负责人袁昌进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班主任子课题1 孙宏军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班主任子课题1 陈怀娟中学二级教师本科课题组成员子课题1 子课题2:留守少年性格养成状况及其对策姓名职称学历职务分工颜夕根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导副主任子课题2负责人王爱玲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班主任子课题2 刘卫红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班主任子课题2 杨程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师子课题2 子课题3:留守少年情感状况及其对策姓名职称学历职务分工徐广宽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年级组长子课题3负责人颜夕芳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师子课题3 华文秋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师子课题3 陈晨中学二级教师本科教师子课题3 子课题4:留守少年行为习惯状况及其对策姓名职称学历职务分工刘春明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导主任子课题4负责人刘小丽中学二级教师本科教师子课题4 顾和桂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师子课题4 戴宜章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师子课题4 子课题5:留守少年价值取向状况及其对策姓名职称学历职务分工刘仁华中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导副主任子课题5负责人李涛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班主任子课题5 徐凤琴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年级组长子课题5 刘贞华中学二级教师本科教师子课题5 子课题6:留守少年价值取向状况及其对策姓名职称学历职务分工张德华中学二级教师本科教导副主任子课题6负责人陆文兵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班主任子课题6 周修林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班主任子课题6 施泽红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班主任子课题6
六、可能采用的教育措施(1)开好三个会。一是教师会,要求教师对留守少年进行全面家访,以便更好的进行管理;二是召开留守少年会,要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思想和信心,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三是召开监护人会议,要求他们不能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不要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全方位的满足,精神和道德上的缺乏管束与正确引导。对孩子的不好行为习惯不能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形成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 (2)加强对外出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留守少年中确立一对一帮扶对象,与留守少年谈心、交流。开设课题研究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3)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与外出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把学习搞好。(4)重点对留守少年的教育与管理。一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供住宿便利。二是充分利用农忙、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少年家长会。三是建立留守少年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少年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少年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教育教学中强化留守少年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
七、时间安排(1)准备阶段(2007年10~11月)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落实课题组成员;课题组第一次活动,明确分工任务;课题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理论培训;课题组第二次活动,学习总课题组研究方案、进行理论培训. (2)研究、实验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1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对象、比照对象;期间课题组活动不少于10次)做好资料积累、数据分析整理,完成阶段性报告. (3)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活动,推选优秀教育转化案例,分析、整理研究资料,准备成果论证(2008.12~2009.6)。(4)全面整合研究资料,整理研究结果,论证结题(2009.6~2009.12)。
八、成果形式(1)显性成果:①教育调查报告;②教育实验报告;③转化典型案例;④ “留守少年”档案;(2)隐性成果:①教师教学理念行为的转变;② “留守少年”学习兴趣的提高
用户登录